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我們為什麼會有犧牲、信任、分享這些利他無私的行為,卻同時也存在背叛和欺騙?
  文化、宗教、藝術,這些我們向來視之為人類文明之精華,究竟是社會性的積累、還是生物性的產物?
  由此思考,我們是否能對人類行為有更不一樣的理解與詮釋?


  人類對自己在生物圈中的角色一直非常困惑、也非常矛盾。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由人猿/古猿演化而來;人類跟所有生物一樣,有一個「生物學」上的分類系統可供棲身。但人類也自詡有所謂的「文明」,社會性的積累讓「人」有別於一般生物。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試圖從演化角度解答這個問題。他在本書中提出「真社會性」的概念,不只挑戰過去半世紀用以解釋動物利他行為的「自私基因」理論,也試圖為人類的文化及社會行為,給出一個生物學上的說法。

  威爾森認為天擇篩選的是群體,因此具有合作特質的真社會性群體擁有演化上的優勢。而真社會性的形成有幾個重要演化步驟:一、形成群體;二、建立永久且具備防禦功能的巢穴,並留在巢中共同生活;三、強化個體間合作,並出現階級性的分工;四、天擇對群體的篩選會進一步改變該物種的生活史和社會結構,因而產生複雜的超生物。

  人類這個群體因真社會性具有演化的優勢,但也因群體過於複雜,導致群體中的成員仍須為了生存,彼此競爭,產生自私利己的行為。利他與自私這兩種矛盾的本性,造就了人類複雜的社會行為與文化積累。

  我們無法從外星人的尺度對人類進行觀察,於是威爾森以螞蟻、蜜蜂等昆蟲的觀察為引,從中延伸描述人類的生物性與特殊性,兼納人類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試圖重新解釋我們慣常以文化解釋的社會行為,並重新看待所謂人類的本性、人類的起源,與未來。

  +++

  某些論述者認為,農業是「人類世」(Anthropocene)開始的證據以及與先前地質年代的最大差別。而我特別閱讀到的部分,卻是關於演化與生態共同形成壓力的思考:真社會性生物都會建造「可以永久使用且有防禦功能的巢穴」,但這個巢穴以及相鄰的環境所需要供給的環境資源,在人類與螞蟻的操作方式上卻有相當大的不同。人類為何越過與其他物種或者環境資源的合作模式,變成改變地表形態最主要的動力?這在本書的閱讀過程當中,似乎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李宜澤,本書讀後記

好評推薦

  宗教也好、運動也好、戰爭也好。生物學家威爾森說,驅動我們加入群體並且為了群體奮鬥的力量,讓我們成為人類。──《新聞周刊》

  威爾森出色地把這些證據集合在一起,加以分析。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他結合各領域知識的研究方式、豐富的學問,以及探討敏感話題的意願。他對這個主題的看法多采多姿、充滿創意,並能激盪思維,就如同他其他的著作一樣。──The Humanist

  威爾森舉出的昆蟲真社會性案例令人目眩神迷……牠們很明顯有類似人類的戰爭和農業的行為,不過威爾森也敏銳察覺到相異之處……本書詳細地重建出我們所知兩大截然不同征服者的演化歷史。威爾森仔細又清楚的分析內容,提醒我們:對於人類的起源,科學論述不僅比宗教更正確,也比宗教更有趣。──《紐約時報書評》

  威爾森旺盛的好奇心是他卓越學術生涯的標記,這份好奇心也讓他對於人類的現況有如此迫切的想法。本書的核心是人類在自私與利他之間有著沒有解決也無法解決的緊張拉扯。威爾森漂亮地分析了人類生物遺傳下來兼具創造與破壞的力量,並且大膽提出一個說明人類文化起源的重要理論。每個對科學與人文的交集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著有《大轉向:物性論與一段扭轉文明的歷史》(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這是一本巨大、深邃又震撼人心的書。對於人類的演化、天性和社會,提出了一個全新但是審慎樂觀的看法。除了威爾森,沒有人能夠這樣漂亮地結合生物學與人文學,進而揭露出語言、宗教、藝術和所有人類文化的起源。──薩克斯(Oliver Sacks),著有《看得見的盲人》(The Mind’s Eye)。

  本書引發了科學騷動……關於利他行為演化的討論變得更激烈,引發了爭議。真正的利他行為能夠存在嗎?慷慨是能夠持續下去的特質嗎?抑或是所有的生物都天生都是自私的,仁慈只是我們的一張面具?這是關乎人類存在的科學。──《紐約客》雜誌。

  威爾森把本書構築成與高更的對話,後者在1897年於他描繪大溪地的油畫上寫下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威爾森嘗試回答高更的問題。他面對這個人類存在的問題時,並沒有讓實證科學的核心「持續堅定的理性作為」受到犧牲。── Harvard Crimson

  這位哈佛大學的博物學家與普立茲獎的得主在兩年前惹毛了許多同行,因為他斷然否定了演化理論中的一個概念:親緣選擇,也稱為總體利益。他多年前曾讓這個概念廣受矚目。這個概念有半個世紀的歷史,能夠用來解釋動物利他行為這個難解的事實。舉例來說,為何有些鳥類會留在巢中幫忙雙親照顧雛鳥?而不是自己去生雛鳥?為何工蟻沒有生殖能力?根據親緣選擇概念的說法,是因為幫助親戚有的時候能夠讓彼此共有的基因散播的速度要快過自己生殖。威爾森在本書中完整說明了他對於演化最新的思索結果。讓利他行為出現的不是自私基因,而是群體動態。他指出:「騙子組成的群體會輸給合作者組成的群體。」當互助的群體占優勢而且增長的時候,他們所具備那些聲稱是自私的基因也隨之增加。威爾森用他所說的「多階層選擇」(群體選擇加個體選擇)來說明創造性藝術、人文學、道德、宗教、語言和人類天性是如何出現的。在此同時,他也否定宗教、譴責人類破壞環境,還突然插入說我們不需要載人太空探險。未來數年,這本書注定會在這些主題上吹皺一池春水。──Scientific American

  生物學家威爾森這本耀眼的新書,應該叫做《生物學征服科學》(Biology’s Conquest of Science),會更適合。威爾森對於昆蟲學有深刻的了解,兼有廣泛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跨領域的結合了這些知識,提出一項有力的論證。了解人之所以為人的生物起源,有助於我們打造出更好的社會學與心理學理論。另一方面,了解了其他社會性物種的演化過程,也能幫助我們了解人類自身的起源。不過讓本書成功之處是威爾森從生物學帶出了社會科學應該要回答的內容。──《自然》

  讀威爾森的這本書,讓我們重新看待人類本性,以及人類的起源與未來。他認為我們有能力學習好好住在地球上的方式,這讓人充滿希望。我個人認為現在是歷史中的關鍵時刻。我們之前沒有足夠的知識和適當的機會造成改變。威爾森傳遞出來的重要消息是:現在還來得及。──《紐約時報週日評論》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人稱「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螞蟻先生」,為當代最重要的生物學家暨昆蟲學家,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1976)、泰勒環境成就獎(1984)、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克拉福獎(1990)、富蘭克林科學傑出成就獎章(1998)等,其科普著作亦兩度榮獲普立茲獎。1995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

  著作包括《昆蟲社會》(1971)《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1975)、《論人性》(1978)、《螞蟻.螞蟻》(1990)、《繽紛的生命》(1992)、《大自然的獵人》(1994)、《知識大融通》(1998)、《生物圈的未來》(2002)、《蟻丘之歌》(2010)、《給青年科學家的信》(2014)、《人類存在的意義》(2014)、《半個地球》(2016)。

  《群的征服》為其2012年作品。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近期翻譯作品有:《雜食者的兩難》、《生命的法則》、《毒特物種》。
 

目錄

序言 Prologue

I 高等社會性生物為何存在?
Why Does Advanced Social Life Exist?
1.人類的現況 The Human Condition

II 我們從哪裡來?
Where Do We Come From?
2.占領地球的兩條路徑 The Two Paths to Conquest
3.演化迷宮 The Approach
4.抵達 The Arrival
5.通過演化迷宮 Threading the Evolutionary Maze
6.創造之力 The Creative Forces
7.人類的基本特徵:部落生活 Tribalism Is a Fundamental Human Trait
8.人類的遺傳詛咒:戰爭 War as Humanity’s Hereditary Curse
9.從非洲突破 The Breakout
10.創造力爆發 The Creative Explosion
11.衝向文明 The Sprint to Civilization

III 社會性昆蟲稱霸無脊椎世界
How Social Insects Conquered the Invertebrate World
12.真社會性的創新The Invention of Eusociality
13.社會性昆蟲的創新之處 Inventions That Advanced the Social Insects

IV 社會演化的驅力
The Forces of Social Evolution
14.真社會性為何如此罕見 The Scientific Dilemma of Rarity
15.真社會性昆蟲的利他行為從何而來 Insect Altruism and Eusociality Explained
16.昆蟲邁開的大步 Insects Take the Giant Leap
17.天擇創造社會性本能之道 How Natural Selection Creates Social Instincts
18.社會演化的驅力 The Forces of Social Evolution
19.新的真社會性理論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heory of Eusociality

V 我們是什麼?
What Are We?
20.何謂人類本性? What Is Human Nature?
21.文化如何演化 How Culture Evolved
22.語言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Language
23.文化差異的演化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Variation
24.道德與榮譽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Morality and Honor
25.宗教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Religion
26.創造性藝術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the Creative Arts

VI 我們要往哪兒去?
Where Are We Going?
27.新啟示 A New Enlightenment

致謝 Acknowledgments
【讀後記】社會性征服與物種思維:物種「真社會性」可以讓我們思考什麼?/李宜澤
註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27758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2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第12章 真社會性的創新
 
要了解人類現況的起因,不一定得要研究人類這個物種,因為這個故事並不是起於人類,也不會在人類終結。有些動物群聚生活如一個整體,我們可以在這些動物中找到社會生活演化的關鍵。如果你研究動物界中社會行為的全貌,而不只是關注人類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會很清楚地發現一種模式。以往的演化生物學家很少想到,這個模式是由兩個彼此具有因果關係的現象所構成。第一個現象是,在陸地環境中,這些具有最複雜社會系統的物種占有優勢。第二個現象是,這些物種的數量在演化史中其實極為稀少。這些物種在數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一步步踏過了許多基本的過程,之後才得以興起,人類正是其中之一。
 
最複雜的系統是由那些具備「真社會性」的物種所建立的。一個真社會性動物的群體,例如一窩螞蟻,其中的個體分屬於數個世代。有些個體被區分為工作者,至少從外在看來,牠們展現出利他行為。這些扮演工作者角色的個體,有些生命比較短,有些後代比較少,也有兩者皆備的情況。這些個體的犧牲,使得其他個體能夠擔任繁殖者的角色,活得更長,也因此產生更多後代。
 
這種發生於先進社會中的犧牲,超越了親代對子代的奉獻,擴展到旁支的血親,包括兄弟姊妹、姪兒甥女,以及親疏不等的表親,有的時候甚至澤被遺傳上沒有血緣關係的個體。
 
比起單獨的個體,真社會性群體在競爭同樣的生態區位時有些明顯的優勢。真社會性群體可以安排某些成員找尋食物,另外的成員則保護巢穴。單獨行動的競爭者不是要找食物,就是得保護巢穴,無法同時進行兩者。真社會性群體可以派出多個食物採集者,但是仍讓部分成員留在家中,在巢穴內外形成監視網絡。當群體內有一個成員找到食物,牠會通知其他成員,讓大家像收網似的,集合到食物的所在地。當同巢的成員集合在一起的時候,便能如同團隊一般,對抗競爭者和敵人。這些成員還能在競爭者抵達之前,更快速地將大量食物運回巢穴。有些成員專門負責建設工作,巢穴因而得以迅速擴增,結構上更具有效益,入口也有更高的防禦能力。巢穴還具備某種程度的微氣候控制功能。非洲的白蟻丘和美洲的切葉蟻巢穴正是終極巢穴形式的最佳範例:有空調,新鮮的空氣可以自然地流通,不需要居住者主動調控。
 

 

 

 

來源:莫言讀書會,侵權必刪。 山火、地震、新型肺炎……21世紀20年代的開端不容樂觀。面對頻發的天災人禍,人類是否該反思:我們的貪慾對自然與社會環境造成了什麼影響?人類的好日子還剩多少? 在2010年,莫言先生在「貧富與慾望」的主題演講中提到: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的文學其實擔當著重大責任,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責任……文學也許無法使人類的貪慾有所收斂,但我們不能放棄努力,因為,這不僅僅是救他人,同時也是救自己。 新型肺炎疫情牽動人心,我們在反思之餘祈禱:每一個受病痛折磨的生命得到救治;每一位奮鬥在疫情前線的戰士平安歸來;所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悠著點,慢著點:「貧富與慾望」漫談 ———在東亞文學論壇上的演講 時間:2010年12月4日 地點:日本福岡 ... 2010年,莫言在日本北九州 感謝而且佩服日本的朋友們,為論壇選擇了這麼一個豐滿的議題。人類社會鬧鬧哄哄,亂七八糟,燈紅酒綠,聲色犬馬,看上去無比的複雜,但認真一想,也不過是貧困者追求富貴,富貴者追求享樂和刺激———基本上就是這麼一點事兒。 中國古代有個大賢人司馬遷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中國的聖人孔夫子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中國的老百姓說:「 窮在大街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無論是聖人還是百姓,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文盲,都對貧困和富貴的關係有清醒的認識。 ... 《貧富與慾望》 莫言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為什麼人們厭惡貧困?因為貧困者不能盡情地滿足自己的慾望。無論是食慾還是性慾,無論是虛榮心還是愛美之心,無論是去醫院看病不排隊,還是坐飛機頭等艙,都必須用金錢來滿足,用金錢來實現。 當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擔任了高官,要滿足上述慾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錢。 富是因為有錢,貴是因為出身、門第和權力。當然,有了錢,也就不愁貴,而有了權力,似乎也不愁沒錢。因為富與貴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併為一個範疇。 貧困者羨慕並希望得到富貴,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當的慾望。這一點孔夫子也給予肯定,但孔夫子說:儘管希望富貴是人的正當慾望,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的富貴是不應該享受的;貧困是人人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手段擺脫貧困是不可取的。 ... 孔子 時至今日,聖人兩千多年前的教導,早已變成了老百姓的常識,但現實生活中,用不正當的方式脫貧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當的方式脫貧致富,但沒受到懲罰的人比比皆是;雖然痛罵著那些用不正當的方式脫貧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機會也會那樣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這就是所謂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人君子,多有不羨錢財,不慕富貴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三國管寧,鋤地見金,揮鋤不顧。同鋤者華歆,撿而視之,復擲於地。雖心生慾望,但能為面子而擲之,已屬不易。 ... 莊子 莊子垂釣於濮水,楚王派兩個使臣請他去做官,他對兩個使臣說:楚國有神龜,死後被楚王取其甲,用錦緞包裹,供於廟堂之上。對神龜來說,是被供在廟堂之上好呢?還是活著在爛泥塘中搖尾巴好呢?使臣說,那當然還是活著在爛泥塘中搖尾巴好。 莊子的這則寓言,包含著退讓避禍的機心。 儘管古人為我們樹立了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道德榜樣,但卻收效甚微。人們追名逐利,如蚊嗜血,如蠅逐臭,從古至今,釀成了無量悲劇,當然也演出了無數喜劇。 文學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當然會把這個問題作為自己研究和描寫的最重要的素材。 文學家大多也是愛財富、逐名利的,但文學卻是批判富人、歌頌窮人的。當然文學中批判的富人是為富不仁或通過不正當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學中歌頌的窮人也是雖然窮但不失人格尊嚴的窮人。 ... 水滸傳 我們只要稍加回憶,便能想出許許多多的文學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們的性格時,除了給予生死和愛恨情仇的考驗之外,經常使用的手段,那就是把富貴當成試金石,對人物進行考驗。 經過了富貴誘惑的自然是真君子,經不住富貴誘惑的便墮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是幫兇。 當然,也有許多的文學作品,讓他的主人公,借著金錢的力量,復了仇,雪了恨,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有的文學作品,讓自己的善良的主人公,有了一個富且貴的大團圓結局,這就又從正面肯定了富貴的價值。 人類的慾望是填不滿的黑洞,窮人有窮人的慾望,富人有富人的慾望。 ... 《漁夫和金魚》 漁夫的老婆起初的慾望只是想要一隻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後,她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當貴婦人;當了貴婦人,她又要當女皇;當上了女皇,她又要當海上的女霸王,讓那條能滿足她慾望的金魚做她的奴僕,這就越過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過大,必然爆破。 凡事總有限度,一旦過度,必受懲罰,這是樸素的人生哲學,也是自然界諸多事物的規律。 民間流傳的許多具有勸誡意義的故事都在提醒人們克制自己的慾望。據說印度人為捕捉猴子,製作一種木籠,籠中放著食物。猴子伸進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來。要想拿出手來,必須放下食物,但猴子絕對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沒有「放下」的智慧。 人有「放下」的智慧嗎?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人有的時候有,有的人有的時候沒有。有的人能抵擋金錢的誘惑,但未必能抵擋美女的誘惑;有的人能抵擋金錢美女的誘惑,但未必能抵擋權力的誘惑。 人總是會有一些捨不得放下的東西,這就是人的弱點,也是人的豐富性所在。 中國的哲學裡,其實一直不缺少這樣的理性和智慧,但人們總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說是人性的陰暗面。依靠道德勸誡和文學的說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佛教就用「萬事皆空,萬物皆無」來試圖扼制人的貪慾,因為貪慾是萬惡之源,也是人生諸般痛苦的根源。 於是,就有了《 紅樓夢》 里的《 好了歌》 : 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 要控制人類的貪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還是法律。法律如同籠子,慾望如同猛獸。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學與人的貪慾的搏鬥。 儘管不時有猛獸衝出牢籠傷人的事件,但基本上還是保持了一種相對的平衡。 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需要克制慾望才能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和平關係,也只有克制慾望才能實現。一個人的慾望失控,可能釀成兇殺;一個國家的慾望失 控,那就會釀成戰爭。由此可見,國家控制自己的慾望,比每個人控制自己的慾望還要重要。 在人類社會中,除了金錢、名利、權勢對人的誘惑之外,另有一個最大的也是致命的誘惑,就是美色的誘惑。 這問題似乎與女性無關,但其實也有關。歷史上曾經爆發過因為爭奪一個美女而發生的戰爭,也曾經因為美女,而讓某些統治者丟掉了江山社稷。絕對地否定色慾當然不對,因為沒了這慾望,人類社會也就無法延續。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對人的性慾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但他們多半是口是心非,儘管深宮中妻妾成群,但民間卻要存天理滅人慾。男女之情,被視為洪水猛獸。這樣的觀念,體現在封建王朝的法律和道德中。 對於人類貪婪的財富慾望和權勢慾望,文學與法律、道德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但對於性慾,尤其是升華為愛情的性慾,文學作品卻經常地另唱別調,有時甚至扮演吹鼓手的角色。 ... 《查特萊夫人的情人》 中國有《牡丹亭》《西廂記》 《紅樓夢》,外國有《查特萊夫人的情人》。這也是一個文學的永恆主題。沒有男女之間的慾望,沒有情與愛,似乎也就沒有了文學。 毫無疑問,貧富與慾望,依然是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類痛苦或者歡樂的根源。 中國人近年來的物質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個人的自由度較之以前也有了大幅度的寬鬆,但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多大的提高。因為財富分配不公,少數人利用不正當的手段致富導致的貧富懸殊已成為影響社會安定的主要原因。 那些非法致富的暴發戶們的驕奢淫逸、張牙舞爪引起了下層百姓的仇視,以至於形成了一種強烈的仇富心理。而富豪與權勢的勾結又製造出種種的惡政和冤案,這就使老百姓在仇富心理之外又加上一種仇官心理。 仇富與仇官的心理藉助網絡這一現代化的傳播方式,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滔天巨浪。即使某些人物和階層談網色變,惡行有所收斂,但網絡自身也成為藏污納垢的場所。 一百多年前,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曾提出「 科技救國」 的口號;三十多年前,中國的政治家提出「科技興國」的口號。但時至今日,我感到人類面臨著的最大危險,就是日益先進的科技與日益膨脹的人類貪慾的結合。 在人類貪婪慾望的刺激下,科技的發展已經背離了為人的健康需求服務的正常軌道,而是在利潤的驅動下瘋狂發展以滿足人類的———其實是少數富貴者的———病態需求。 人類正在瘋狂地向地球索取。我們把地球鑽得千瘡百孔,我們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氣;我們擁擠在一起,用鋼筋和水泥築起稀奇古怪的建築,將這樣的場所美其名曰城市;我們在這樣的城市裡放縱著自己的慾望,製造著永難消解的垃圾。 ... 與鄉下人比起來,城裡人是有罪的;與窮人比起來,富人是有罪的;與老百姓比起來,官員是有罪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官越大罪越大,因為官越大排場越大、慾望越大,耗費的資源就越多。 與不已開發國家比起來,已開發國家是有罪的,因為已開發國家的慾望更大。已開發國家不僅在自己的國土上胡折騰,而且還到別的國家裡,到公海上,到北極和南極,到月球上,到太空里去瞎折騰。 地球四處冒煙,渾身顫抖,大海咆哮,沙塵飛揚,旱澇不均等等惡癥候,都與已開發國家在貪婪慾望刺激下的科技病態發展有關。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的文學其實擔當著重大責任,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類的責任。我們要用我們的作品告訴人們,尤其是那些用不正當手段獲得了財富和權勢的富貴者們:他們是罪人,神靈是不會保佑他們的。 我們要用我們的作品告訴那些虛偽的政治家們:所謂的國家利益並不是至高無上的,真正至高無上的是人類的長遠利益。 我們要用我們的文學作品告訴那些暴發戶們、投機者們、掠奪者們、騙子們、小丑們、貪官們、污吏們:大家都在一條船上,如果船沉了,無論你是身穿名牌、遍體珠寶,還是衣衫襤褸、不名一文,結局都是一樣的。 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文學作品向人們傳達許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蓋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如果房子蓋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 我們要讓人們記起來:在人類沒有發明空調之前,熱死的人並不比現在多;在人類沒有發明電燈前,近視眼遠比現在少;在沒有電視前,人們的業餘時間照樣很豐富。有了網絡後,人們的頭腦里並沒有比從前儲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沒有網絡前,傻瓜似乎比現在少。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讓人們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們失去了旅遊的快樂,通訊的快捷使人們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過剩使人們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們失去戀愛的能力。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快的速度發展,沒有必要讓動物和植物長得那麼快,因為動物和植物長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沒有營養,就含有激素和其他毒藥。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在資本、貪慾、權勢刺激下的科學的病態發展,已經使人類生活喪失了許多情趣且充滿了危機。 我們要通過文學作品告訴人們:悠著點,慢著點,十分聰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給子孫。 我們要用文學作品告訴人們:維持人類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是空氣、陽光、食物和水,其他的都是奢侈品。當然,衣服和住房也是必要的。 我們要用我們的文學作品告訴人們:人類的好日子已經不多了。 當人們在沙漠中時,就會明白水和食物比黃金和鑽石更珍貴;當地震和海嘯發生時,人們才會明白,無論多麼豪華的別墅和公館,在大自然的巨掌里都是一團泥巴。當人類把地球折騰得不適合居住時,那時什麼國家、民族、政黨、股票,都變得毫無意義,當然,文學也毫無意義。 我們的文學真能使人類的貪慾,尤其是國家的貪慾有所收斂嗎?結論是悲觀的。儘管結論是悲觀的,但我們不能放棄努力,因為,這不僅僅是救他人,同時也是救自己。 本文選自《莫言作品典藏大系》(全26卷)演講集《貧富與慾望》。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pbmpglp.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9531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田中小兒過動中醫推薦南投頭部發麻治療中醫溪州憂鬱症治療有效中醫診所永靖失眠睡不著中醫推薦
鹿港注意力不集中改善中醫診所 埔心耳鳴看什麼科 ptt推薦的南投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大村白天沒精神治療中醫 田中心悸中醫推薦 網路評比不錯的南投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竹山鎮心臟無力感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埔鹽白天賴床睏倦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最推薦的鹿港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大葉大學附近推薦晚上淺眠改善中醫診所 南投心臟無力感改善中醫診所 把脈超神的員林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hk93wk41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